11月17日,公安部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建设法治公安目标,不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举措成效。在发布会上,公安部法制局局长郝云宏介绍,近年来,为加强执法源头管控,公安机关持续深化受立案制度改革,确保人民群众报案“应接必接、该受必受、当立则立”。
长期以来,“报案难、立案难、查案难”如同三座大山,横亘在群众与公安工作之间,成为群众对公安工作不满意的重要根源,更是严重影响公安执法公信力的难点堵点。
在此背景下,公安部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吹响了深化受立案改革的号角,大力推进县级公安机关接报案中心建设,江苏御霖推出“智能接报案一体机”设备,推进全面落实首接责任制“三个当场”案件类警情全量网上登记管理机制,真正做到“接报案件归口管理、案件争议统一解决、案件信息闭环运行”,有效满足群众“一站式”推案需求,有力提升全省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便民服务效能。

01.技术赋能:从“人工操作”到“智能闭环”
智能接报案一体机不仅能提升执法效率与规范度,更深刻影响了公安工作的服务模式、监督机制和群众体验。
“一站式”服务:群众可通过设备完成报警登记、证据上传、本人警案查询、执法公开查询等操作,实现“一站式”服务。
全流程线上管理:报案信息自动录入执法办案系统,同步推送至监督平台,确保案件流转可追溯、责任可倒查。
预警推送功能:系统对超期未受理、未立案案件自动预警,督促民警及时处理,杜绝“有案不受、该立不立”。

一台全流程监督的报案机,让每一个报案环节都处于阳光之下,接受严格的监督与审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防止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确保群众的报案能够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该系统为自行报案的民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民众可在接报警一体机上进行报警登记,只需轻轻点击几下屏幕,就能将自己的遭遇详细记录下来,避免了传统报案方式中可能出现的表述不清、信息遗漏等问题。

同时,本人警案查询功能让民众能够随时了解自己报案的处理进度,心中不再充满疑惑与担忧。执法公开查询功能则进一步增强了执法的透明度,让民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公安机关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规范接报案程序
严格执行“三个当场”制度、首接责任制度,也就是说,对于群众上门报案的,当场进行接报案登记,当场接受证据材料,当场出具接报案回执并告知查询案件进展情况的方式和途径,在网上实现对全量案件类警情的登记管理,受立案工作更加便民、公开、规范、高效。
方便群众上门报案
公安机关加强接报案场所建设,很多地方打造了接报案中心,集中接受群众上门报案,对所有案件进行归口管理。
部分地方打造了接报案中心,未能运用信息化手段赋能接报案工作,通过部署“智能接报案一体机”,优化群众上门报警体验,整个报案流程就能快速完成,支持语音识别,告别手写登记的烦琐,更加便利群众办事。

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通过“智能接报案一体机”及配套系统加强案管机制和案管队伍建设,充分运用智能化监督手段,落实案件类警情动态清零机制,实现对疑似应立未立和未落实“三个当场”案件的智慧筛查、智能评查、预警推送、实时整改,确保案件及时办理。
此外,为全面落实刑事案件法制部门统一审核、统一对接检察机关制度,充分发挥派出所等基层执法单位法制员能力,赋能监督,通过日常待办事项巡查任务,持续提升案件质量。降低检察机关监督立案率;
发挥行政复议应诉、刑事复议复核、国家赔偿等制度机制功能作用,完善举报投诉平台建设,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聚焦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特别是部署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以来,违规异地执法、逐利执法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涉企执法得到进一步规范。
02.配套功能
1、报案登记:遵照首接责任制相关规定,报案登记采集人、事、由、证据材料等必要信息,分流非警情类数据、非本单位管辖数据,按需由管辖法制员、所领导审批,涉及外单位转办及受立案不决的数据可呈报上级单位会办审批或转办处置。
2、待办事项:法制员、呈请民警操作模块,支持流程需要进行签收时进行确认,法制员签收支持选择承办人。


3、审批流转:多级审批操作,支持自定义调整,处理接报案的呈请单,市各警种单位申请接报案流程由各单位警种领导角色审批,再由县局领导角色审批,然后由承办单位法制员签收,再由承办单位领导审批,再由承办人签收反馈。
4、辅助支撑:支持出入接报案中心人员人脸识别,杜绝报案数据体外循环,接警人推诿不作为问题;支持报案过程语音识别转写,减少民警人工登记工作量。
同时,系统的倒查功能也让执法人员不敢懈怠,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案件,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处理。
更多功能及产品介绍,请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联系。

结语
深化受立案改革,建设自接报案流转监督系统,是公安部回应群众关切、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智能接报案一体机的应用,不仅攻克了群众在报案、立案以及查案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更有力推动了公安执法工作朝着更加规范、透明、高效的方向迈进。







